會思想的蘆葦  龍侃

  很多朋友很喜歡旅行,我也不例外。旅行到一個新的地方,看看不同的人,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,這些新的刺激總讓人樂此不疲。這是向外的旅行,旅行也可以是向內的。跟著耶穌,帶著自己的經驗,向我們生命的核心走去。 

旅途中,有時朋友的分享會讓你不覺孤單。這是一種內心的探險,看看自己可以走得多深。如果旅行曾帶給您美好的經驗,下次避靜,不妨試試這樣一趟屬於心靈的旅行。

避靜之前的一兩個星期,跟朋友借了“Sopranos Completed 1st season 的 DVD。這是一個黑手黨家族的故事,跟電影教父的故事類似。這讓我在平凡的生活中,看到不一樣的人,他們的生活態度,和想事情的方法。

我很喜歡看電影,我的座右銘是“電影可以增加三倍的人生經驗”。這樣的生活算是蠻快樂的﹕在規律的工作中,有一點小小的變化。後來去避靜,神父說:“每天要反省自己生的意義,不然就浪費了一天。”一直覺得之前的生活少了些什麼,原來是意義。

避靜從星期五的晚餐開始的。避靜是避開煩心的生活符號,到一個安靜的地方。 因為在安靜中,天主會同我們談話。弘神父提到依納爵靈修的特點是“體會到具體的耶穌。學習在日常生活中,尋找天主的旨意。”

當放下工作, 離開煩心的事。人一靜下來的時候,靈魂就醒了。靈魂會在神秘中,體會天主的旨意。彌撒後,整個人似乎準備好了。期待和自己,和天主能有一場豐盛的對話。避靜是很奇妙的。我一直不了解,為什麼只需要 2-3 小時的準備,自己就能進到這麼深刻分享的氛圍。

我覺得看電影、電視,有時好像在學武功。像看大宅門,從白景琦的奮鬥、白二奶奶的待人處事、楊九紅的遭遇,和白家宅院的命運,都很有意思。每當電影講的是有關人的故事時,就知道該用心了。這或許是在天主教訓練下的直覺吧。

神父提醒我們唸福音的方法,很強調感受。如果以看電影來舉例,注意場景的時間、地點,有那些人物、他們內在的關係、以及他們的對話。在默觀中,體會門徒、眾人、以及耶穌的態度跟感受。最後再把自己放進其中的人物當中,看看自己有什麼感受。感受的練習和看電影差不多。但福音不只是生活事件的反省,而是超越生活的,屬於基督的,有一種神秘的、愛的向度。

看過 A Beautiful Mind  中的 John Nash 嗎﹖那有沒有看到分享討論的阿阿姨John Nash 是一個數學天才,後來受到精神疾病的痛苦,努力克服他的困難,最後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諾貝爾獎得主。看到電影中的他,受到挫折後的沮喪、失望,但他不放棄,努力尋找出路的過程。看完後,不管是對自己、對生活,都有甜甜的滋味。面對以前的生活經驗,或面對未來,都會有種感謝的心情。

不過電影不完全是真實的生活,美化了一些事,也隱藏了一些事。John Nash 的婚姻好像並不像電影裡的一樣,好像也有外遇。那個美美的求婚、得獎演說等情節好像都是編的。當然這些瑕疵,不影響他做為一個令人尊敬的人。

在分享討論中, 阿鄺叔叔的分享,談到他目前生活的轉變,一些生活心得,一些想法,一些生活上發生的事。講完了,梅妹阿姨還補充他們家庭中的故事。這些人與事分享的背後,其實是有個指向,有面對天主、面對耶穌的指向。聽了他們的分享,似乎自己瑣碎的生活中,也都多了些天主。有了天主,自然就有了意義。對我來說,真實的生活、誠實的分享,對比電影利用影像再造產生的故事,自然多了些感動。

避靜中,深刻分享的氛圍,在經過一天寧靜的沉澱後,在晚上分享討論時,談話品質的深度和厚度都屬上乘。看官們,這是天主教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啊。何必羨慕古人的“秉燭夜談”。SJCCC 中的心路分享,是有秉燭夜談的氣氛,以及基督宗教對生命意義融合的反省。

在這時候,聽到團體中這些朋友的分享,好像話語從他們靈魂深處,進到我們的心中。會覺得,天主其實在我們的靈魂深處、就在團體中。 

避靜中,大家常提到要如何做神類分辨。分辨神類有點難,分辨經驗可能比較簡單。如果生活中一個經驗,能激發我對人、對生活的一些愛火,產生對基督信仰的肯定與效法,這當然是來自天主的。 

如果一個經驗,在當時很快樂,但對未來的生活沒有效果,過了就忘了。像我玩電動遊樂器,玩的當下有一種快感,但結束之後,沒法增加對人的熱情。在生命遇到沮喪、失望時,也無法提供新的力量,這可能就不是很好的。

如果是來自天主的愛火,在平凡無聊的生活中,會是一股推動生命的力量。要舉例的話,避靜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吧!

[Back to Issue180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