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“教會的基本社會訓導理論”

鄭繼宗

作者:蕭毅漢蒙席(Michel Schooyans)

譯者李瑞平         出版華明出版社

 

眾所周知,兩百多年前,歐洲工業革命和自由經濟,聯手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。大批的勞工聚集在都市,忍受慘無人道的工作環境和不公平的待遇。因此,激發了基督徒的思考與行動。天主教會提供貧苦大眾不少的支援和服務。

在義大利,聖鮑思高創立了慈糼會,推展貧民教育和慈善工作;法國創立了濟貧的聖文生善會;德肋莎姆姆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的仁愛會;聖母軍的社會服務,天主教福利會…等,都是著名的實例。此外,天主教的某些實業家也積極設法,援助自己的員工。許多主教們也不遺餘力地譴責不公義的現象。而教會最高當局一百多年來,不斷地為窮人和弱勢團體請命和呼籲,早已是廣受世人肯定的良心召喚和道德力量。

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9年的四旬期訓話裡,再三強調,勸告全球十億教友要多關懷無法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窮人。他熱切希望基督徒有義務使貧窮由人間“絕跡”。所以,我們有必要了解,天主教會歷年來對社會正義方面,有些什麼教導。

本書正如譯者李瑞平先生所說: “這本書的厚度 (65) 與內容實在不成比例。作者以最短的篇幅,容納最大的信息;以最通俗的文字,闡述十分深奧的道理。” 的確如此,這本書提綱挈領地說明教會對社會訓導的宗旨,目標和精神。 尤其是神學根據,中心議題和各個重要的歷史階段,都有清晰扼要的講解,令人一目了然。我也非常同意譯者在結論中的評語:他一語道破“理論”,“主義”的無力,而“行動”和“實踐”才是社會訓導的重心。

全書分為三章,第一章第一節從創世神學中天主的角色和人神關係,說明了教會訓導的理論基礎在於“創造論”。天父創造世界,人類受邀以勞動參與創世的工程。人和人之間,也因勞動,彼此互惠,而相遇相愛。然而,人類對自由的濫用,造成與天主關係的破裂,就是“罪”的悲劇。“罪”不但冒犯天主,也使得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受到傷害。

第二節說明;天主希望人生活得幸福。透過天主聖子耶穌基督的降生,死亡,復活,提高人的地位,使之神性化。這就是“道成肉身”神學。耶穌完成了使人成義的愛德行動,並且宣示我們要彼此相愛,如同祂愛了我們一樣。

第三節從“教會學”的觀點來看。在教會裡,所有不同種族,文化,語言…的人以兄弟姐妹相待,也都得到教會的接納。 教會更是一座燈塔,一種境界,在社會扮演先知的角色,成為愛德的見証。

第二章說明歷年來教會對社會問題各項文獻的中心議題,主要在於反覆闡述以下幾個主題:

  共同的利益:教會認為,社會各種體系,應當成立有效的組織。以公義為原則,協助所有人尋求及保障共同的利益。例如:不但要同情殘障者的處境,而且還要保障他們的特殊權益,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潛能,使整個社會也因而受益。 

  輔助原則:教會認為,人人都是不同的個體,都有不可代替的才華和貢獻。主政者應協助個人自我實現,不可以把不合乎民意的觀念,強加於人民。例如:要為第三世界國家創造走出困境的條件,而不是把已開發國家的辦法強加於他們。

  財富用途的普遍性: 一般人常誤以為擁有財產之後,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濫用。殊不知這樣完全違背了福音精神。 因為天主把全世界的財富,讓全人類共同擁有,而我們只不過是暫時保管某些財物罷了。也就是說,財富是我們用來表達對他人關愛的工具,而不應只為供少數人自私自利的奢侈享用。總之,私有財產該當以造福社會人群為目的。

  勞動:教會認為,藉著勞動,人類可以積極參與社會,改造社會,使之更加美好,更加人性化。 基督信仰使我們盼望以正義與和平的價值觀來建設未來,使得人類社會更配合耶穌帶來的救恩。 

  人的重要性 由於人是天主的肖像,因此而蒙受救恩,這是近代民主和人權思想的開端。每個人都需要團體,不可能遺世獨立,而教會就是個最適合人類發展自我,增進靈性和超性生活的團體。

  優先選擇窮人: 具體的做法是,貧困的人也有他個人的尊嚴,有權受到特別照顧。 窮人也是天主子女,也應分享人類共有的物質、精神的財富,讓這些最小兄弟也有可能為了公益而做出貢獻。

  連帶責任: 教會認為,在天主的計畫中,人類是個大家庭,其中一部分人受苦,其他人也不能感到幸福。 我們必須有休戚與共,有難同當的精神。才會去關心別人,對弱勢團體負有連帶責任,伸出援手,發揮愛德。 

第三章作者介紹教會社會訓導理論的歷史階段及文獻。 他引述自教宗良十三之後,一百多年來歷任教宗發表有關的通諭。 全都和新舊約聖經的精神一脈相傳。那就是對孤兒,寡婦,窮人,病人,智障,移民,以及社會邊緣人 …投以關愛的眼神,盡一切可能幫助他們。 中文網站 “天主教資訊小集 www.cathlinks.org 對此議題提供了詳盡的資料,不妨參閱。

1891年教宗良十三世發表了劃時代的新事通諭。嚴厲批評並譴責資本主義的弊端,和社會主義的不切實際。如果當時大家都努力奉行,虛心反省,矯正缺失,就不致讓共產主義泛濫成災,造成為害世界的慘劇。由此看來,教會悲天憫人的博愛思想,需要社會團體,政治團體和所有基督徒的通力合作,才不至淪為紙上談兵,或光說不練的困境。我國自古以來,為人所讚頌的禮運大同篇也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,是謂大同,完全和教會的精神不謀而合。可見大同境界和天國的來臨都是要分享天父的大愛。天主創世原是要我們無慮匱乏,然而人類社會貧富不均,都是由於個人的私慾,和不能落實彼此相愛的訓示所致。做為基督徒的我們,如何使天主的國早日真正來臨,使人人都能共享天主的恩賜,才是我們該當思考的議題。正如本書作者蕭毅漢蒙席在結論中所引的一段話:“一支樂曲只不過是一具枯骨,只有透過演奏者才能使它具有生命。教會的社會訓導理論也是一樣,只有透過所有基督信徒的參與和實踐,才能使它具有活力。我們該如何參與?如何實踐? 值得所有基督的跟隨者深思!

 

< 回總年份目錄 Year Menu>
<回2004年月份目錄 Month Menu>
<回四月內容目錄 April Menu>